前阵子,理想汽车的一款 SUV(理想 i8)和一辆8 吨重的乘龙卡车撞了一下,视频一放出来就炸了锅。
按说小车撞大车,大家都觉得小车肯定吃亏,结果视频里可不是这样 —— 卡车头和车身分开,四个轮子都离地了,理想 i8 的骨架却没怎么变形。
这场看起来 “小车撞赢大车” 的测试,不光让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被网友议论纷纷,还爆出了两家国企 ——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之间的较量。
7 月底,理想汽车在新车发布会上放了这段撞车视频。视频里,卡车撞完之后车头变了形,理想 i8 的驾驶舱却好好的,安全气囊全弹出来了,电池也没漏液、没起火。这事儿一下就上了热搜,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:“原来小车比大车还结实?”
但没多久就有人质疑了。有网友发现,视频里卡车的牌子被挡上了,可方向盘上的 “乘龙” 标志看得清清楚楚。乘龙卡车的官方账号下面立马涌进来一堆开玩笑的评论:“轮子都撞飞了,谁敢买啊?”
东风柳汽赶紧出来说,理想汽车用这个视频是 “侵权”,还强调自家卡车驾驶室是 “像龙骨一样结实的框架”,有三道锁扣装置(保险插销、液压锁、千斤顶),正常撞车根本不可能同时坏掉。
理想汽车这边也不示弱,说测试是请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做的,卡车是随便买的新车,没改过。中国汽研也出来证明,说测试全程符合规矩,不会因为谁是客户就动手脚。
两边互不相让,本来是商业上的争议,慢慢变成了两家国企之间的 “面子之争”。
这次测试的第三方机构中国汽研,全名叫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,背景可不一般。它最早是 1965 年成立的重庆重型汽车研究所,后来划归国资委管,现在是妥妥的二级国企。
作为国内唯一能做全套汽车检测、还上市了的公司,2024 年一年就赚了 46 亿多,其中 87% 的收入都来自碰撞测试这类技术服务。
为了让自己更有线 年搞了个叫 “SUPER CRASH” 的极限碰撞测试,专门模拟特别危险的撞车情况。
比如之前给赛力斯 M9 做测试,让 8 吨的货车以 50 公里的速度追尾,前面还停着 30 吨的自卸车,结果 M9 的骨架把前车顶开了都没变形,车门能打开,双闪也正常亮,最后评了个 A 级。
还有吉利的一款车,撞柱子的测试强度比行业标准高了一倍多,电池也没出问题。这些测试有个共同点:标准比国家规定的高得多。
理想 i8 这次测试也是一个道理 ——瞬间撞击力达到 100 吨,车身有 11 个能吸能的结构,这些数据刚好能说明 “这车安全性能强”。
有意思的是,中国汽研做测试经常用乘龙卡车。去年 7 月给另一款车做测试时,也是用乘龙卡车,撞完之后卡车离地的样子和这次几乎一样。看来他们觉得乘龙卡车的结构适合模拟真实撞车场景,不是专门针对它。
东风柳汽也是国企(三级央企),对测试结果不服气是有原因的。他们的乘龙 H7 卡车,驾驶室用的是高强度钢板,框架像龙骨一样结实,还有双层防撞梁和整体车门,之前通Ag真人国际平台过了德国的碰撞测试,安全水平和欧洲的车差不多。
他们觉得,那三道锁扣装置正常撞车根本不可能同时坏,视频里车头和车身分开的情况太反常了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中国汽研的测试场景可能和现实中撞车不太一样。同济大学的专家说,货车出事故,多数是追尾或者翻车,像这次这样正面硬撞的情况其实很少见。
另外,车企为了让视Ag真人国际平台频好看,常会剪辑画面、配音乐,容易让人忽略测试时的特殊条件。
这种争议之前也有过。今年 4 月,有车评人测小米汽车时,用了辆报废的皮卡车,还没拉手刹,结果小米车把皮卡撞出去 20 米,被骂 “故意博眼球”。
这场撞车风波,其实暴露了汽车行业的一个矛盾:检测机构想通过严格测试证明自己权威,车企想靠特别的测试结果宣传自己,老百姓则想知道车到底安不安全。
中国汽研作为国企,测试标准比国家定的高是好事,但自己定的规矩还得经得起大家检验;
东风柳汽维护自己的品牌也没错,但也得想想怎么让大家真正相信自家车的安全性。
等大家吵够了,或许更该想想:不管技术怎么进步,安全测试的根本目的,是不是还是为了保护开车人的命?这一点可不能跑偏。